咨询电话:400-0308-360
首页 > 教育行业观察 > 今年高校能否走出崇拜“洋教授”迷雾

今年高校能否走出崇拜“洋教授”迷雾

2013-03-11 00:00 教育行业观察

自海关开放后,“崇洋媚外”一词开始出现,至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,高校教育也不例外,曾经有人这么调侃高校找洋教授:“人傻、钱多、速来”。高校对洋教授的态度不言而喻。那么高校在考核洋教授的时候,都是以什么为考核条件的呢?

以待遇换论文

格伦教育了解到,过去不少高校考虑更多的是“以待遇换论文”,引进时,眼里只看到各种“光环”和名头,引进之后,期望的也是为本校的论文发表数等指标“增光添彩”。许晓茵认为:“事实上,引进高端人才的重中之重,不是发表多少论文,而是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,比如建设中心和组建团队,或许才是更为迫切需要的。‘以待遇换论文’的倾向必须尽快摒弃。”

立长不立幼

“立长不立幼”的倾向也普遍存在。许晓茵认为,引进人才要着眼学科的发展,也要着眼人才本身的发展潜力。支撑高校学术发展的力量在中青年,处于学术上升期的中青年国际人才理当成为今后引进的重点。上海大学教务处处长万旺根则提醒,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,走出“洋教授”崇拜不能因噎废食,鼓励引进国际人才的方向还要坚持。现阶段,我们的“洋教授”不是太多,而是太少了。他担心的是,政府主导的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一定阶段后,比如三五年,如何让国际人才继续安心留下来,需要从待遇、医疗、子女教育等各方面提供尽可能的后续保障。

据格伦教育了解从2011年开始,我国实施“千人计划”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,计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,引进500名—1000名高层次外国专家,重点引进一批能够推动关键领域突破、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、促进新兴学科建设的战略科学家、科技领军人才。而高校,成为引进人才当然的主阵地。截至今年1月,共有94名外国专家入选。

从项目本身来说,高校教授的招聘前景是美好的,但是实际实施下午是何景况还不得而知,一切只能拭目以待。

相关新闻